



当 2025 年的日历翻过三季度,跨境电商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退市风暴”:
港股 “最短命” 跨境玩家晨北科技三个月内光速离场,新三板 “跨境第一股” 择尚科技彻底剥离主业转型新能源,亚马逊家居大卖 Walker Edison 在库存困局中放弃纳斯达克席位……
有人被动清退,在模式失效中黯然落幕;有人主动退场,于战略收缩中寻求生机;也有人靠资本输血暂避危机,却仍在退市边缘摇摇欲坠。
这场覆盖港股、美股、新三板的退市潮,并非偶然的企业个体危机,而是跨境电商行业从 “流量红利时代” 迈向 “硬实力竞争时代” 的必然阵痛。
(一)晨北科技:港股 “最短命” 跨境玩家的三年速朽
1. 退市进度:已正式终止挂牌
2025 年 5 月 7 日,主营小家电跨境业务的晨北科技正式从港股退市,股票交易全面终止。从登陆港股到黯然离场,其上市周期仅三年,创下跨境电商企业在港股的 “最短命” 纪录,成为 2025 年首家明确退市的行业头部玩家。
2. 退市核心原因
●业绩断崖式崩塌:2024 年仍实现 6.5 亿美元营收的晨北科技,2025 年核心小家电业务在全球供应链紊乱与消费需求疲软中遭遇重创。海外市场对非刚需小家电的采购量骤降,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物流成本高企,公司毛利率从 20% 以上跌至个位数。
●市场竞争力全面缺失:依赖 “低价代工 + 平台铺货” 模式,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与自主品牌认知。2024 年起,亚马逊、Shopee 等平台加强对白牌小家电的资质审核,其多款产品因不符合安全标准被下架;国内同行通过精品化转型抢占中高端市场,晨北陷入 “低价无利、提价无市” 的死循环。
出海观点:模式空壳化的必然结局
晨北科技的速朽暴露了跨境电商 “代工厂思维” 的致命缺陷。在 2025 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平台规则收紧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流量红利与供应链差价的玩法已难以为继。其退市并非偶然 —— 当企业将资源集中于 “卖货” 而非 “造价值”,既无研发投入构建产品壁垒,也无品牌运营沉淀用户资产,最终只能在行业洗牌中成为首批被淘汰者。
(二)择尚科技:新三板跨境第一股的 “归零式” 退场
1. 退市进度:已触发终止挂牌条件,转型离场
截至 2025 年 9 月,择尚科技已处于退市终局阶段:2024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营收连续归零,主营跨境电商业务完全停摆;因 2023 年财报被出具 “无法表示意见”,且 2024 年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已符合新三板 “连续两年非标审计” 的退市标准。目前公司已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行业,彻底剥离跨境电商资产。
2. 退市核心原因
●经营能力彻底丧失:作为 2015 年挂牌的 “新三板跨境第一股”,长期依赖服装类贸易业务,未能及时响应跨境电商从 “铺货” 到 “精品” 的转型浪潮。2024 年后,海外服饰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库存积压与资金链断裂,核心业务完全停摆,营收归零成为压垮退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略决策严重失误:在跨境电商赛道增长乏力时,未聚焦主业升级,反而在计算机软硬件、电子产品开发等领域盲目试错,分散有限资源。直至 2025 年才紧急转向新能源赛道,但此时已无健康现金流支撑转型,最终沦为 “跨境业务崩盘、新业务未起” 的双输局面。
出海观点:战略漂移葬送先发优势
择尚科技的坠落是传统跨境大卖 “路径依赖” 的典型悲剧。其手握 “新三板第一股” 的资本优势,却在行业迭代期错失三次关键机会:未抓住精品化转型窗口、未布局独立站抵御平台风险、未沉淀供应链核心能力。当 2025 年行业进入 “供应链 + 品牌” 的竞争新阶段,这类缺乏战略定力的企业被淘汰,本质是市场对 “伪跨境电商企业” 的清算。
(三)Walker Edison:亚马逊家居大卖的库存困局
1. 退市进度:纳斯达克摘牌进入最后流程
2025 年 8 月,美国亚马逊头部家居品牌 Walker Edison 收到纳斯达克退市通知,因连续 30 个交易日股价低于 1 美元的最低上市标准,且未能在宽限期内完成股价修复。目前公司已放弃上诉,预计 2025 年 10 月底前完成摘牌,成为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群体中规模最大的退市案例之一。
2. 退市核心原因
●库存周转危机:作为主打组装家具的跨境卖家,Walker Edison 依赖 “批量生产 + 平台压货” 模式,2024 年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导致家居需求骤降,其核心品类书架、电视柜库存周转率从 4 次 / 年降至 1.2 次,积压库存价值超 1.2 亿美元,占用大量现金流。
●平台政策冲击:2025 年亚马逊推出 “库存健康度新规”,对超 90 天滞销库存征收惩罚性仓储费,Walker Edison 每月新增仓储成本超 800 万美元;同时平台流量向自有品牌倾斜,其店铺曝光量同比下滑 62%,营收连续三个季度跌幅超 50%。
出海观点:平台附庸者的生存极限
Walker Edison 的退市揭示了 “平台深度绑定型” 卖家的脆弱性。其年营收曾突破 10 亿美元,但始终未能摆脱对亚马逊流量与仓储体系的依赖,既未建立独立站渠道,也未形成自主品牌溢价。当平台规则调整与市场需求波动形成共振,缺乏抗风险能力的卖家只能沦为政策与周期的牺牲品,这为过度依赖单一平台的跨境企业敲响了警钟。
(一)中山尚洋科技:“化妆刷第一股” 的二次退市
1. 退市进度:主动申请终止新三板挂牌
2025 年 9 月 15 日,中山尚洋科技发布《拟申请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的提示性公告》,拟主动申请退市,这是其 2018 年首次主动退市后,时隔七年的第二次退场。公司曾于 2022 年 8 月重启挂牌,高调宣称冲刺北交所,但最终未能实现资本进阶。
2. 退市核心原因
●大客户依赖症爆发:近三年前三大客户(丝芙兰、欧莱雅、塔吉特)销售占比持续攀升,2024 年达 84.90%,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 85.22%。2025 年欧莱雅调整采购策略,将订单份额转移至东南亚代工厂,导致尚洋科技营收同比下滑 19.28%,归母净利润减少 29.07%。
●ODM 模式天花板显现:以 ODM 出口为主的业务模式缺乏定价权,2025 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原材料涨价导致毛利率压缩至 12%;虽尝试在印尼设厂、美国建子公司优化供应链,但新布局尚未产生效益,短期难以突破增长瓶颈。
出海观点:代工模式的必然瓶颈
尚洋科技的二次退市印证了 “代工依赖型” 企业的成长困境。其虽拥有成熟的生产能力,却始终未能从 “订单执行者” 转型为 “品牌运营商”,客户结构单一与模式附加值低的双重问题,使其在行业寒意中缺乏缓冲空间。主动退市或为摆脱新三板信息披露成本、聚焦细分市场的理性选择,但若不解决核心竞争力缺失问题,转型仍难见曙光。
(二)Solo Brands:户外品牌巨头的私有化转身
1. 退市进度:完成私有化收购,退出纽交所
2025 年 7 月,亚马逊头部户外品牌 Solo Brands 被私募股权公司 TPG 以每股 18 美元收购,总交易额达 15 亿美元,正式从纽交所退市。这家以露营装备、户外家具为核心的品牌企业,上市仅三年便结束公开市场征程。
2. 退市核心原因
●增长动能衰减:疫情期间户外经济红利消退后,Solo Brands 营收增速从 2023 年的 45% 降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8%,核心品牌 Solo Stove 销量同比下滑 37%,消费者对户外产品的非刚性需求回归理性。
●私有化寻求转型空间:公开市场对其 “单一品类依赖” 的担忧导致股价持续低迷,从发行价 20 美元跌至退市前的 15 美元。管理层认为退市后可摆脱业绩预期压力,专注于拓展冬季户外品类与线下渠道,提升长期竞争力。
出海观点:品牌型企业的战略腾挪
与被动退市企业不同,Solo Brands 的退场是主动的战略选择。其核心问题并非生存危机,而是公开市场对增长速度的苛刻要求与企业长期转型需求的矛盾。这种 “私有化蛰伏” 模式为有一定品牌基础的跨境企业提供了新路径 —— 当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冲突时,脱离公开市场约束或能获得更灵活的转型窗口,但关键在于能否利用退市期完成品类与渠道的突破。
有棵树:“华南城四少” 的退市边缘徘徊
1. 退市进度:摘帽续命但根基未稳
2025 年 5 月 13 日,*ST 有树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恢复为 “有棵树”,暂时摆脱退市危机。此次摘帽得益于 2024 年破产重整带来的 2.1 亿元债务重组收益,使其 2024 年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 5675.97 万元。但核心经营数据仍堪忧,2024 年营收 3.87 亿元同比下滑 16.73%,2025 年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仍为负值。
2. 暂避退市的关键因素与潜在风险
●短期救赎:资本运作输血:破产重整剥离了 3.2 亿元债务,缓解了资金链压力;审计机构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消除了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的警示。
●长期隐忧:主业造血不足:作为早期跨境大卖,其仍依赖亚马逊平台铺货模式,2025 年平台流量倾斜导致店铺订单量下滑 40%;且未建立供应链优势,核心品类 3C 配件毛利率仅 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出海观点:资本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有棵树的 “摘帽” 更像一场财务层面的 “外科手术”,而非经营层面的 “自我治愈”。债务重组收益掩盖了主业的持续疲软,其本质问题 —— 平台依赖、品类老化、供应链薄弱 —— 均未解决。2025 年跨境行业的竞争已进入 “硬实力阶段”,若不能在 1-2 年内完成精品化转型与渠道多元化布局,即便暂时规避退市,仍可能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出局。
(一)模式陷阱:铺货与代工时代的终局已定
晨北科技、Walker Edison 的坠落与尚洋科技的收缩,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重数量轻质量” 的铺货模式与 “重订单轻品牌” 的代工模式已走到尽头。2025 年平台规则收紧、消费需求升级,使得依赖流量差价与生产代工的企业失去生存土壤,印证了行业铁律:没有核心产品与用户粘性的跨境业务,本质是 “流量代运营”,终将随流量规则消亡。
(二)平台依赖:单一渠道的致命风险
从 Walker Edison 的流量下滑到有棵树的订单萎缩,暴露了跨境企业对第三方平台的过度依赖。亚马逊等平台的规则调整、流量分配倾斜或政策变动,都可能直接决定卖家的生死。这提示企业:平台是重要的销售渠道,但不能成为唯一的生存根基,布局独立站、拓展线下渠道已成为跨境企业的必修课。
(三)资本迷思:重组救不了空心化企业
有棵树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资本运作能通过债务重组制造短期盈利,却无法替代主业造血能力。晨北、择尚的退市与有棵树的困境共同证明,脱离业务基本面的 “资本游戏” 终究难以为继。跨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需回归产品研发、供应链管控与品牌运营,这些才是抵御周期与风险的真正壁垒。
(四)战略抉择:主动转型与被动淘汰的分野
Solo Brands 的私有化与尚洋科技的主动退市,展现了跨境企业在困境中的两种理性选择:前者通过退市获得转型空间,后者通过收缩聚焦核心业务;而晨北、择尚则因被动应对行业变化,最终走向清退。这揭示了行业新逻辑:在行业迭代期,战略定力与及时调整能力比规模更重要,主动求变者尚有生机,被动固守者必然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