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体系向低碳化、电气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 “出海”,欧美市场成为重要目标。毕马威发布的《2025 年新能源企业 “出海” 系列之启航欧美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美市场的发展状况,为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市场洞察与战略建议。
欧洲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高盈利水平以及积极的政策支持,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 “出海” 的核心区域。在光伏领域,中国光伏产业曾在欧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 2012 年后受欧盟 “双反” 限制,出口下滑。2018 年欧盟终止 “双反” 后,2022 年中国电池片及组件对欧洲光伏出口占比回升至 50.7% ,荷兰、西班牙、德国成为核心市场。不过,2023 - 2024 年欧洲出现光伏组件供应过剩,引发价格竞争,2024 年第四季度欧洲高效晶体组件均价同比下降 31.8%。同时,欧盟推动光伏产业链本土化,计划 2030 年本土光伏产能占比至少达到 40%。
储能方面,2019 - 2023 年中国面向欧洲出口的蓄电池总金额从 265.3 亿元增长至 1,802.3 亿元,2024 年虽略有降低,但德国作为主力市场,份额占比在 2024 年达到历年最高的 46%。欧洲以户储为主,但近年来负电价现象频发,大储需求有望大幅增长,欧洲储能市场或将从户储拉动转向大储拉动。
风能领域,欧洲风能市场自给程度高,风电设备制造本土化率高达 85%。2019 - 2022 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风电机组及零件总金额规模较大,但 2023 年以来大幅下降,这既受海外阶段性抢装结束的影响,也与欧盟加大本土风电产业保护力度有关。不过,欧洲风电新增装机量潜在规模可观,预计到 2030 年需要平均每年新增 30GW 的风能装机容量,中国风电企业在价格和供应方面仍有优势。
在产能 “出海” 方面,中国能源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形式多样。2020 - 2024 年能源相关绿地投资累计金额达 72.1 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方向占比超八成。投资主要集中在西班牙、英国、匈牙利等国。不过,中国光伏企业赴欧建厂热情降温,2024 年仅有 4 家企业宣布到欧洲建厂,而储能企业则借助欧洲电动化市场需求和电池本地化要求,积极布局欧洲,发挥产业垂直一体化协同优势。2020 - 2024 年,中国光伏、风电及储能类企业对欧洲市场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有 20 起,投资足迹集中在西班牙,且大型国央企主导这些并购交易。
美国市场方面,尽管特朗普政府重视传统能源,对新能源进口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对中国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品加征多种关税,设置贸易壁垒,但美国新能源市场依然具有吸引力。制造业回流、AI 技术加速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的显著增长,尤其是对光伏和储能系统的需求。2023 年美国制造业投资为 7,433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29.8%;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从 2023 年开始预计每年增加约 13% - 27%,到 2028 年将达到 325 - 580TWh,占美国总电力需求的 6.7% - 12%。
美国光伏和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3 年美国光伏新增装机为 32GW,是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未来几年光伏年度新增装机预计将平均增长 4%,到 2029 年总装机容量将翻一番。美国锂电池产能也在快速增长,从 2020 年的 45 吉瓦时增加到 2023 年的 114 吉瓦时,IEA 和 Bloomberg 均预测到 2030 年将增加到 1,000 吉瓦时以上。同时,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美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速,从 2019 年的 560 亿美元增加到 2024 年的 850 亿美元,增长 51.8%。
然而,中国新能源企业对美出口面临诸多挑战。在光伏领域,受美国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对美国直接出口的硅片、组件等光伏产品较少,主要通过在东南亚投资建厂间接出口。2023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硅片金额为 1.9 亿美元,占美国硅片进口总额的 12.6%;出口电池片金额仅为 49.9 万美元;出口光伏组件为 1,191 万美元。储能方面,美国锂电池七成从中国进口,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累计对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 145% 的关税,叠加其他关税,中国锂电池对美国出口将面临高达 173.4% 的关税,出口市场份额预计将受到很大影响。风能领域,2023 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对美国出口额仅为 125 万美元,占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总金额的 0.2%,特朗普上台后,中国风电企业对美出口仍难有突破。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产能 “出海” 方面积极布局。光伏企业加快赴美设厂以规避贸易壁垒,2023 年起多家企业纷纷将赴美建厂计划提上日程;储能企业也加速建设在美产能战略步伐。此外,资产置换或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资本 “出海” 美国的样本参考,如天合光能通过出售厂房获取美资公司股权,推进实施公司整体战略布局。
中国新能源企业 “出海” 欧美面临着诸多挑战。欧美市场通过 “贸易壁垒 + 本土化产业政策” 设置障碍,如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美国的高额关税及本土化要求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同时,发达市场进入门槛高且成本高昂,存在隐性市场保护手段,本地竞争对手强大,合规和法律风险等成本也较高。此外,“出海” 企业还面临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的挑战,包括运营交付能力、组织架构与团队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新能源企业可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通过多区域分散产能,从 “中国 + 1” 转向 “ + N” 模式,布局东南亚、墨西哥、东欧等地,降低系统性风险。实施技术品牌双驱动战略,提升核心技术,如提升电芯能量密度等,通过认证合规塑造高质量品牌形象,避免低价恶性竞争。从产业链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 “出海” 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关联企业的战略合作,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 “端到端” 的闭环。构建完善的投后运营内控体系,遵循重要性、适应性等原则,对绿地投资项目进行全流程风险管理和持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