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全球贸易格局因美国发起的 “解放日” 贸易战陷入动荡,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冲击企业信心与全球供应链。调查覆盖中、美、欧等 9 个国家和地区的 4500 家企业,揭示贸易战对出口预期、供应链策略及区域贸易关系的深远影响。
美国对华平均进口关税从 13% 跃升至 39%,虽较峰值 103% 有所回落,但仍导致近 60% 的企业预计贸易战对自身业务产生负面影响。42% 的出口企业预期未来 12 个月营业额下降 2%-10%,而 “解放日” 前这一比例不足 5%。中国企业受影响最大,72% 预计出口额下滑,美国、波兰企业分别以 56% 和 51% 紧随其后。约 27% 的企业可能因汇率波动和关税成本暂停生产,32% 计划停止进口或转移产能。在投资策略上,45% 的德国企业转向成本控制,77% 的中国企业则通过业务多元化和战略领域资本投入应对挑战。
贸易战导致全球超过半数出口企业面临支付周期延长,仅 11% 的企业能在 30 天内收到货款,70% 的企业收款周期为 30-70 天。美国、中国、德国等主要出口国的支付周期更长,意大利和波兰企业对付款延迟的担忧分别激增 23 和 26 个百分点。同时,48% 的企业预计非支付风险上升,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的风险预期分别提升 24、21 和 13 个百分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成为重灾区。
为规避关税,79% 的美国企业在关税生效前提前囤积中国进口商品,62% 计划转向东南亚、拉美等新兴贸易枢纽以降低海关成本。全球 38% 的企业选择涨价应对关税,美国和中国企业的涨价比例分别从 46% 和 29% 提升至 54% 和 45%。约 31% 的企业通过调整贸易术语(如采用 “完税后交货”)将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59% 的企业在合同中引入汇率风险共担条款。供应链多元化成为长期策略,34% 的企业已找到新供应地,59% 计划进一步调整,美国企业的供应链迁移比例高达 60%。
尽管美中达成 90 天贸易休战,但双方供应链 “去风险” 趋势未改。中国在北美供应链的企业中,39% 计划迁至亚太地区,较之前增加 13 个百分点,仅 13% 选择留在北美。美国企业则将供应链从中国转向西欧(比例从 11% 升至 25%)和拉美(从 9% 升至 25%),美中双边出口意愿分别下降 11 和 12 个百分点。欧洲成为最大受益者,中国企业对欧出口意愿从 15% 升至 22%,德国企业对亚太供应链的兴趣从 28% 升至 43%,欧盟与东南亚、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拉美凭借低关税优势成为贸易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企业对拉美市场的兴趣从 5% 升至 15%,35% 的在拉美供应链企业计划长期留驻。欧洲企业对拉美出口意愿从 4% 升至 10%,德国和法国分别增长 4 和 11 个百分点。区域贸易协定加速落地,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自贸协定,中国则通过 “一带一路” 深化与拉美合作,推动该地区成为规避美欧关税的重要枢纽。
2025 年全球出口损失预计达 3050 亿美元,2026 年为 2910 亿美元。中国面临 1080 亿美元出口损失(占 GDP 0.5%),主要集中在机械、家电和通信设备领域;德国出口损失 330 亿美元,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受冲击最大。贸易战加速了供应链区域化和 “友岸外包” 趋势,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如 86% 的企业考虑回流本土)和多元化布局应对不确定性,但高成本和供应链复杂度仍是主要障碍。
报告指出,贸易政策的持续波动将迫使企业在效率与韧性之间重新平衡,区域贸易集团化与供应链重构或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的核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