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持续扩张,全球支付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自 2019 年以来,已有超 10 亿家企业转向线上运营,Stripe 平台去年处理的交易额超 1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 GDP 的 1%,这一数据直观展现了支付行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出支付格局变化的紧迫性与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四大支付趋势逐渐成为塑造全球商业的关键力量。
先买后付(BNPL)模式正以迅猛势头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像 Affirm、Afterpay 和 Klarna 等平台提供的此类服务,让消费者无需一次性支付全款即可购物,预计到 2025 年,其在全球实体商品消费中的占比将超 12%,且尤其受 Z 世代青睐 —— 仅 42% 的 Z 世代使用信用卡,远低于 X 世代的 71%,他们更倾向于通过 BNPL 方式追踪支出。Stripe 针对 15 万次支付场景的 A/B 测试显示,超 66% 的 BNPL 交易量来自新增销售,不仅带动营收增长 14%,还提升了转化率与平均订单价值,且这种增长在不同订单金额区间均有体现,并非局限于高价值交易。
本地化支付方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实时支付(RTP)的兴起。Stripe 数据显示,66% 的商家计划拓展全球市场,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当地消费者偏好的支付方式,86% 的消费者会因缺少偏好支付方式放弃购买。在印度,统一支付接口(UPI)拥有 3 亿月活用户,年交易量达 1300 亿笔;巴西的 Pix 推出 4 年便积累 1.5 亿用户,2023 年季度交易量已超信用卡;欧洲的西班牙 Bizum、荷兰 iDEAL、瑞典 Swish 等也广受欢迎,Swish 的普及度甚至是信用卡的两倍。不过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美联储 2023 年推出的 FedNow 主要作为银行间结算通道,缺乏面向消费者的支付功能,短期内难以像其他国家的 RTP 那样改变消费者支付习惯,这与美国信用卡功能丰富、附带返现和奖励等优势密切相关。
全球支付成本的上升推动企业转向低成本支付方式。过去五年,支付处理成本稳步上涨,各国政府虽推出费率上限政策,但效果参差不齐:英国 2018 年实施的国内交换费上限起初降低了成本,却因 Brexit 影响再度回升,2024 年成本甚至高于政策实施前;新西兰 2022 年的政策则至今维持着成本下降趋势;美国 2010 年通过的《德宾修正案》十多年来有效控制了借记卡交换费。与此同时,企业开始主动采取措施,如澳大利亚 45% 的消费者为避免额外费用选择低成本信用卡,Airbnb 为使用银行账户支付长期订单的用户提供折扣,Uber 通过银行支付折扣码降低交易成本,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还在推广银行借记服务以增加支付灵活性并促进销售。
数字交易的增长也让欺诈干预变得更为关键。随着 AI 和机器学习推动网络欺诈升级,3D Secure(3DS)、身份验证等干预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Stripe 数据显示,2022 年以来,其平台上的身份验证次数增长 6.5 倍,使用 Stripe Identity 的企业数量增长 5 倍。在欧洲,受强客户认证(SCA)法规要求,3DS 应用于 32% 的支付交易,较去年增长 70%,每年可防范 9 亿美元欺诈损失,且这种趋势正向其他地区蔓延,亚太地区增长 13%、北美增长 12%、拉美增长 2%。但 3DS 在美国的应用效果并不均衡,由于美国并非强制要求,发卡机构常将 3DS 请求的交易视为高风险并更积极地拒绝,导致企业启用 3DS 后,无验证流程的交易授权率从 87% 降至 82%。
针对这些趋势,Stripe 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通过优化结账套件支持 40 多种支付方式、提供本地化支付选项、开展 A/B 测试,以及借助 Link 简化银行信息填写、通过最低成本路由帮助企业节省费用,同时利用 Stripe Radar 和 Stripe Identity 等工具防范欺诈、满足区域合规要求,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支付领域的变革,在竞争中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