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少卖家后台收到了亚马逊推送的一份问卷,主题很明确:产品标题结构将迎来一次重大调整!
虽然官方还没官宣强制上线,但从内容来看,这一次变化的分量不轻,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搜索排名和转化率。
简单说:亚马逊正在测试一种全新的“两段式标题”结构。
一旦大范围启用,谁提前布局,谁就有机会抢先吃到流量红利。
1.什么是“两段式标题”?
以前的商品标题是怎么写的?一句话概括——堆料式。
品牌、品类、功能、适用场景、卖点……通通往标题里塞,搞得标题又长又乱,小屏设备上一显示,还没等买家看清重点,后半段就被“...”遮住了。
现在,亚马逊要把这个乱糟糟的“一锅炖”变成分层清晰的“两段式”结构:
主标题:品牌名、产品类型、型号、颜色、尺寸等基础识别信息
产品亮点:功能优势、核心卖点、差异化价值、使用场景等更打动人的内容
这样的变化,其实就是为了让标题更好看、更好读、更好搜。
2.这波改动背后的三大逻辑
从目前曝光的问卷和业内反馈来看,亚马逊这波标题变革,是一次有目的、有预谋的“系统级优化”,主要有三个核心意图:
1. 优化移动端体验
现在手机购物占比越来越高,一长串堆砌式标题,移动端根本展示不全。
新结构的优势在于让“基础信息”先展示,“亮点信息”补充展示,买家刷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东西。
2. 给AI引擎提供“干净数据”
亚马逊内部的搜索推荐逻辑越来越依赖AI,比如Rufus和Cosmo这类引擎,越来越吃标题分词、结构清晰度。
你把关键词分散塞标题里,AI不一定识别得好。现在统一结构,是在为AI喂“精粮”。
3. 提升品牌话语权
主标题让你说清楚“你是谁”,亮点部分则是“你有什么优势”。
这对于品牌型卖家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内容入口,可以强化品牌理念、技术特色,增强购买说服力。
3.标题结构变了,关键词策略也要重构!
老标题写法,靠的是关键词堆积——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现在,亚马逊的思路变了:
主标题只保留“识别信息”,真正参与搜索、提升曝光的,变成了产品亮点部分。
这意味着你再用以前那种“关键词填满标题”的套路,不仅搜索权重不高,反而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我们要顺势调整策略:
一、关键词精准投放,位置比数量更重要
关键词别再堆主标题,而是挑出高转化、高频词,合理布局在亮点描述里,并结合场景词或产品优势去使用。
例如你卖的是降噪耳机,以前可能堆成“XX品牌 降噪 蓝牙 无线耳机 跑步通勤适用”,
现在应该改成:
主标题:XX品牌 无线降噪耳机 蓝牙5.3 轻量款
产品亮点:深度主动降噪技术,适合地铁/高铁/通勤场景,续航长达48小时
这样写,搜索系统抓关键词清晰,买家看亮点也有画面感。
二、亮点部分写法有技巧
它不是重复五点描述,不是堆词,而是精准表达核心价值。
比如你卖电动牙刷,别写“多模式设计”,要写“5种清洁模式应对不同口腔状态,新手也能轻松上手”。
要转化,就得让用户看到:
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比别人强在哪里?
用起来有什么感受?
越具体、越实用、越贴近使用情境,效果越好。
4.卖家该怎么应对?
虽然官方还没强制切换,但从目前的推送节奏看,很可能在Q2-Q3全面铺开。现在正是提前布局的窗口期。
五步走,让你提前占位新流量入口:
1、从主力ASIN入手试水
挑几个销量大、流量高的ASIN做标题结构重构测试,优先优化核心款式,观察数据变化。
2、精简主标题结构
控制在30-50字符,品牌名+产品核心品类+基础规格。别啰嗦,也别花哨,一眼能识别产品就对了。
3、打磨亮点文案
提炼产品最强竞争力:是设计创新?使用便捷?功能突破?一句话讲清楚价值,直击痛点。
4、建立可复制的亮点库
将产品卖点+高频关键词整理成模板,便于团队后期快速批量优化。
5、配合数据工具监控效果
上线后及时追踪关键词排名、点击率、转化率的变化,用数据来验证策略是否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