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咱们的出海企业又要挠头了,因为美越之间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我们的出口企业有种被背刺的感觉。
啥协议呢?简单来说,越南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关税要涨到20%,而要是从越南转口到美国的第三国货物,那关税更是高达40%。
而为了讨好美国,兑现对美承诺,越南已经开始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并将检查重点放在中国产品上,重点包括:木制家具、胶合板、钢铁机器零件、自行车、电池、无线耳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等,以努力履行对美国的承诺。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企业都开始担心,尤其是那些已经在越南布局,或者原本打算利用越南作为跳板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对中国出海企业,特别是数字出海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该怎么应对?
其实,早在今年4月,美国就公布了对越南实施“对等关税”的计划,当时提出的税率可是高达46%。经过一番谈判,暂时保留了10%的基准关税。
期间,越方代表也没少和美方代表谈,希望能将10%的关税固定下来,别说,还真看到过希望——11%。但扎心的是,就在越方谈判团队以为谈下11%税率,可以庆祝的时候,美国到最后一刻给改到了20%。据说美方甚至都没告知越方。以至于越南外长私下诉苦:“我们被算计透了!”
虽说最终的协议把对越南产品的关税基准定为20%,比一开始提议的低了不少,但还是比谈判期间的税率高了。就算这税率是个“折中”的结果,但结果是涨了。
最直接的就是成本增加了。原本想着把生产线搬到越南,就能借着当地的低关税、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增强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可现在,越南的关税优势一下子被削弱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跟着被压缩了。比如说,一些小家电企业,这几年纷纷在越南建厂,就盼着能避开关税压力,可现在,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海外布局策略了。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协议可能会让部分产业链布局发生变化。有业内人士分析,在越南生产的商品,就算有原产地优惠,也得至少交10%的关税,这就使得一些订单得重新评估是不是还留在越南生产。
而且,这个美越协议,不仅对美越双边有影响,在区域层面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因为,按照协议,美国的农产品、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会以零关税的形式进入越南市场。再借助RCEP机制,这些产品说不定还能以“越南原产”的身份,出口到中国或者其他RCEP国家,这对中国本土同类产品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竞争压力。
对于咱们中国的出海企业,特别是数字出海企业,难道就只能干着急吗?
当然不是,咱们得想办法化危为机。
比如说,已经在越南设厂的企业,可以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看看能不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非越南原产成分的比例,这样说不定就能享受更低的关税优惠了。另外,也得考虑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虽然这样做也可能在未来面临同样的风险。
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更为可行的方式。中国出海企业,尤其是数字企业,不能再只靠低价竞争,而需要用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减少对价格优势的依赖。目前,像以博彦科技等为代表的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在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推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还有一点很关键,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光盯着美国市场可不行。除了欧美这些传统市场,应该更多地关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这些地方的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通过开拓多元市场,企业可以找到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市场的利润和收益不见得比传统市场差。
最后,企业还得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出海企业得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根据政策调整出口策略。这就好比下棋,得提前想好每一步怎么走,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占据主动。
关税大刀砍下时,有人看到断掉的路,有人却捡起刀,劈出了新航道。
关税调整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只要积极应对,应对有方,就一定能在这场全球贸易的博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