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温以及全球出口限制的日益严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围剿愈发猛烈。特朗普宣布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的产品征收 25% 关税,这一举措使得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等地建厂转出口的传统模式遭受重创,产品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沙特和欧盟等也纷纷加入贸易保护阵营,在化工、制造业等领域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上设置重重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出海步伐。
在此困境下,百思特咨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 2025 全球化策略。在国际化转型方面,强调企业要从贸易型迈向生态型国际化。以往单纯依靠贸易出口和简单组装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需深度融入当地经济,构建完整的生态价值链。通过在当地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举措,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全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如宁德时代与 Stellantis 在西班牙共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整合周边资源,贴近欧洲市场需求,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供应链体系构建上,前店后厂模式被视为重要参考。企业在海外建厂选址时,不能仅考虑成本,更要注重市场需求。像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曾经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实现了研产销的高效结合。如今企业出海也应如此,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合理规划供应链本地化占比,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随着企业全球布局的拓展,生产环节的复杂性增加,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运输条件差异巨大,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赋能,才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产品和市场开发需紧密结合本地化需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显著,这就要求企业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坚持一国 / 区一策。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级评估,合理分配资源,精准选择细分赛道和目标客户。并且,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避免资源浪费,提升运营效率。
龙头企业的出海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三一重工作为制造业的佼佼者,在国际化进程中历经波折。从早期的产品出海到后来的全球布局,建立多个研发、生产和营销中心,成功实现了品牌升级。但也曾遭遇美国风电项目的禁令,不过企业积极应对,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借助 “一带一路” 政策拓展新市场。同时,依托海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也至关重要。例如中国有色集团在非洲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
在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必须摆脱低价内卷的困境。在过去的存量市场竞争中,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损害了整体利益。出海企业应树立长期发展理念,坚守利润底线,积极打造品牌。品牌建设需要从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文化融合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提升品牌的认可度和附加值。
企业声誉的维护是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要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避免对当地产业造成破坏。同时,要高度重视 ESG 理念,在国际化运营中注重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建设,加强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当地市场的信任和尊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企业出海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定,经济形势不确定,如 2025 年美国新总统就职后可能出台一系列经济贸易政策,这将对中国企业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短期内可适当放缓出海步伐,等待政策明朗后再做调整,降低风险。
人才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针对性地培养出海人才,选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员工,打造海外人才资源池。尤其要关注目标市场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语言能力,能够成为企业与当地市场的桥梁。同时,要建设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员工关怀和文化融合,确保团队的稳定和高效。
完备的国际化运营体系和机制是企业成功出海的保障。企业要深入研究当地法律规范,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积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此外,打造强大的业务中台,通过流程化和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响应能力,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