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设备普及的背景下,移动电源已成为全球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刚需产品,其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潜力与区域差异化特征。本报告结合市场规模、产品结构、区域需求及技术趋势等核心维度,揭示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向。
2023 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估值达 150 亿美元,预计到 2033 年将以 8.4%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至 329 亿美元。随着移动设备使用场景多元化,便携式充电需求持续攀升,预计 2025 年在线渠道将占据 53% 的市场份额,成为主要销售途径。从搜索热度看,“power bank” 全球关键词搜索量长期呈上升趋势,亚马逊美国站该关键词搜索量在 2024 年 7 月后显著增长,高峰期达 220 万次,搜索排名稳居全站前 500 名,反映出用户对便携充电产品的认知与需求场景不断拓宽,尤其在户外出行、旅游旺季等节点,产品刚需属性突出。
按容量划分,10001-20000mAh 容量段的移动电源目前主导市场,预计 2025 年贡献约 69% 的市场份额,其兼顾便携性与续航力,可满足多设备充电需求;而 3001-8000mAh 容量段产品因轻量化趋势及可穿戴设备普及,预计在 2024-2032 年实现最快增长。电池类型方面,锂离子电池因成本低、能量密度高成为主流,但存在形状固定、安全隐患等问题;锂聚合物电池则以轻薄、安全为优势,不过成本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两类电池的认知度偏低,仅 41% 的受访者了解其区别。
亚太地区凭借高智能手机普及率和旺盛的便携充电需求,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电子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进一步拉动增长。其中,中国市场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迅猛,2023 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 15.5%,点位布局集中于餐饮、商超等场景。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且智能手机用户增长迅速,对高性价比产品需求旺盛;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则更注重产品设计、快充技术和环保材料,例如欧盟市场对 CE 认证(电磁兼容、低电压安全、电池环保标准)和 UN38.3 认证(运输安全测试)有严格要求,北美市场则需通过 FCC 认证(电磁干扰检测)。从区域增长潜力看,亚太地区未来将保持最快增速(CAGR 约 12.3%),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紧随其后,而欧美市场在高品质、多功能产品领域仍有创新空间。
无线移动电源市场正进入爆发期,2024 年市场规模达 131.6 亿美元,预计 2025-2034 年以 12.48% 的 CAGR 增长至 426.8 亿美元,其中感应充电技术因便捷性成为核心驱动因素,2023 年该技术市场估值 30 亿美元,预计 2032 年突破 90 亿美元。锂电池产业链的成熟为移动电源发展提供支撑,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预计 2034 年达 4488 亿美元(2024 年为 836 亿美元,CAGR 18.3%),宁德时代以 36.9% 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电池制造商首位,中国企业在锂电池研发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为充电宝出海奠定基础。例如,倍思(Baseus)作为中国品牌,其氮化镓快充充电器出货量全球领先,伸缩线充电器连续多年销量第一,展现出技术创新与市场渗透的双重实力。
中国充电宝企业出海面临多重挑战:新兴市场需平衡性价比与基础功能,成熟市场则需突破技术壁垒与合规门槛。例如,欧盟对电池环保和电磁兼容性的严格标准,北美对认证资质的硬性要求,均需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中提前布局。同时,本地化运营至关重要,包括渠道建设(如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数字营销(利用 Google、Facebook 等工具)及消费者偏好洞察(如欧美用户对环保材料的关注)。报告指出,成功出海需构建 “全球化思维 + 本地化行动” 能力,企业需从供应链韧性、技术研发、合规管理及品牌营销等多维度切入,方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总体而言,全球移动电源市场在需求升级与技术迭代的推动下,呈现出多元化增长态势,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与创新能力,正逐步从 “产品输出” 向 “品牌输出” 转型,而如何应对区域差异、突破合规壁垒,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