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特朗普宣布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在国际贸易领域掀起惊涛骇浪,其中取消低于800美元包裹的免税政策备受瞩目。
免税政策取消,跨境电商迎变局
长久以来,“de minimis”免税政策让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能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这对中国电商零售商而言,是开拓美国市场的关键助力。借助该政策,他们能把价格亲民的商品直寄美国消费者手中,既节省关税成本,又让美国消费者受益。
然而,特朗普政府出于多方面考量,决定取消这一政策。从财政收入看,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数据显示,2024年初的九个月里,美国消费者通过该免税政策从全球进口约480亿美元商品,这使美国政府损失大量关税收入。从公共安全层面,特朗普政府认为该政策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芬太尼等毒品走私的通道,威胁美国民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
政策背后的多重博弈
美国政府以打击芬太尼走私为政策依据,背后实则蕴含多重逻辑。
在财政考量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新政每年可为美国增加约120亿美元关税收入。产业保护方面,美国零售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电商已抢占美国快时尚市场38%的份额,本土企业因此不断向政府施压。战略遏制层面,在中美科技战背景下,限制中国数字经济出海成为新战场,政策公布当日,T母公司市值蒸发120亿美元,凸显资本市场的敏感。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像阿里巴巴、京东、Temu和Shein等知名电商平台身处风暴中心。有研究机构表明,小额包裹进口量在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中占比超10%。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财政年度,美国通过小额包裹进口的商品数量飙升至14亿个,是2022年的两倍多。
其中,Temu发展迅猛,凭借大幅折扣吸引大量美国消费者,预测其今年在美国市场销售额有望达约300亿美元,成为老牌电商的强劲对手。但低值免税”政策取消后,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不再。
某跨境物流企业测算,10%关税叠加物流成本,商品终端价格将上涨15%-20%,Temu平台热销的5美元T恤可能涨至6美元。这不仅会动摇其核心竞争力,还可能导致中国跨境电商对美出口量骤降30%,部分中小卖家或将退出美国市场。
卖家破局:积极求变寻生机
面对政策变动,跨境电商卖家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不同方向寻找破局之策。
在物流仓储方面,不少卖家选择与海外仓服务提供商合作,提前将货物存储在海外仓。这样做可以在接到订单后快速从当地发货,大大缩短配送时间,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虽然海外仓的仓储成本不低,但相比单件直邮产生的高额清关费用,整体成本还是可控的。而且,卖家可以根据过往销售数据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海外仓的库存,减少库存积压风险。
部分有实力的卖家尝试供应链本土化。他们积极寻找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合作,或者直接采购美国本土品牌,将生产环节部分转移到美国。这样一来,既能减少关税成本,又能更好地满足美国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偏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卖家需要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题,还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符合美国市场的标准。
还有一些卖家采用了灵活的价格策略。一方面,对于一些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适当提高售价,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为了避免价格上涨导致订单流失过多,他们会通过优化产品包装、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对于价格敏感型的产品,卖家则努力从供应链上下游压缩成本,比如与供应商协商降低采购价格、优化物流线路降低运费等,尽可能维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此外,一些中小卖家则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新兴市场。他们不再把美国市场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市场。这些市场虽然各有特点和挑战,但潜力巨大。卖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当地市场需求、消费习惯和政策法规,针对性地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在新的市场中寻找发展机会。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跨境电商卖家们只有持续关注政策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来并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