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市场就属3C类目卖得最好,早些年这片蓝海跑出了韶音、安克Soundcore等一众大卖,只不过近几年随着赛道日渐拥挤,能脱颖而出的品牌屈指可数。然而,就是在这片卷生卷死的生意场上,有一家中国小众品牌横空出世,只用5年就干到了细分类目头部。
它就是深圳市丽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耳科技)旗下耳机品牌EarFun,由品牌创始人White于2018年创立。尽管彼时全球耳机赛道已经相当拥挤,但White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还是毅然选择入局,并且在品牌起步阶段就瞄准了海外市场。

EarFun耳机产品 图源:Root Nation.com
不过,“万事开头难”,作为新玩家的EarFun,既要面对苹果、森海塞尔、索尼、舒尔等顶尖巨头的重兵布阵,又需在众多低价品牌和白牌厂商的围剿下争夺份额,可谓腹背受敌。
向上突破,难以跨越巨头设下的技术高墙与品牌护城河;向下竞争,又易陷入低价红海,利润微薄难以为继。相较之下,中端市场尚存结构性机会,一批注重品质、追求性价比的中产用户正待挖掘,于是EarFun选择从这里切入。
2019年,EarFun正式出海,将主力战场放在亚马逊欧洲站点。考虑到行业巨头定价高昂,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白牌产品又在音质、续航等核心体验上严重妥协的市场痛点,EarFun选择走一条平衡之道:在保障良好音质与实用性能的基础上,将价格控制在主流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让成本成为阻碍用户选择的“那一刀”。
为此,EarFun投入团队近三分之一的人员用于研发,持续夯实耳机产品性能。同时又将合规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前通过了欧洲的CE认证、ROHS认证、WEEE认证等强制性要求,为快速切入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EarFun产品在欧洲站销售 图源:Amazon
事实证明,EarFun的策略是正确的,品牌成立后短短五年时间里,产品就已经遍布欧洲市场,多次获得海外销量第一的成绩,在一向以挑剔著称的德国市场,EarFun也稳坐类目品牌TOP2.
更难得的是,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的同时,EarFun也积累起了相当不错的品牌名声。音响圈知名杂志《What Hi-Fi?》在过去几年给EarFun旗下多款产品留下了五星满分推荐,知名科技媒体TechRadar近期还将EarFun Air Pro 4+列为“IFA 2025最值得关注的15款产品”之一,指明该产品为“最佳真无线耳机”。

EarFun产品被列为年度最值得关注产品 图源:TechRadar
EarFun短短几年就在海外花开遍地,也侧面说明耳机市场仍存在大把商机。
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就显示,2023年全球耳机市场规模达到347亿美元,预计2024年至2032年期间,该市场还将以约4.1%的增速持续扩大,直至2032年的496亿美元。

全球耳机市场将保持增长 图源:Global Market Insights
然而,随着耳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门槛正被不断抬高。此时若缺乏核心优势与清晰定位,普通卖家盲目入局恐怕只会碰个满头灰。
基于此,部分企业选择通过差异化策略,成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国产耳机品牌QCY就是成功案例。在启动出海业务之初,QCY便有意避开竞争激烈的欧美日等成熟市场,转而聚焦于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同时,品牌高度重视本地化运营,例如在年轻人集中、手游文化兴盛的东南亚地区,QCY首批上市的产品即主打“游戏模式”,以低延迟音画同步功能精准切入细分需求。
这一策略成效显著。据Canalys发布的全球真无线耳机厂商排名,QCY在拉美市场份额已跻身前五,在巴西等重点市场更是仅次于三星与苹果,稳居第三。

QCY位列拉美Top5图源:Canalys
除了战略性地选择新兴市场,也有企业凭借对细分功能的深耕出奇制胜。
比如,深圳翻译耳机品牌Timekettle(时空壶)便是在翻译耳机这一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的品类中成功立足。2024年,随着W4 Pro系列的推出,该品牌全年总营收突破2亿元,海外销售占比达70%,北美市场占有率高达40%,成功逆袭全球AI翻译耳机领域头部品牌。

Timekettle M2翻译耳机 图源:Timekettle
总而言之,EarFun、QCY与Timekettle的成功路径虽各不相同,却共同揭示了一条出海真理:在看似饱和的红海市场中,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与本地化深耕,仍是中小品牌实现破局、赢得可持续增长的核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