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白氏发布的《2025 中国企业出海风险观察报告》,以近 200 年的全球商业数据积淀为基石,勾勒出动荡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的风险图谱与生存路径。2025 年过半,全球仍笼罩在冲突、衰退与逆全球化的阴影中,低利率政策遗留的通胀压力、区域冲突引发的供应链动荡,叠加逐步退出的宽松货币政策,让刚从疫情中复苏的企业再遇困境。尽管 “不出海,就出局” 已成国内市场共识,但出海企业正面临宏观环境动荡与微观风险加剧的双重夹击,“走出去” 后如何 “留下来”“活下去” 成为必答题。
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虽受挑战却未停歇。2021 年以来,内地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超 3.5 万家,虽 2024 年数量较 2023 年明显下降,但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新设立中资企业数量逆势增长,比利时更是实现翻倍。出口方面,2025 年上半年货物出口总额达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7.2%,对越南、印度等市场出口增速超 15%,不过对美出口受关税政策影响下降 9.6%,出口品类仍以机械、电气设备等为主,占比超 42%。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投资呈现高度集中性,超 90% 的中资企业落户前 20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占比近半数,美国、英德法等欧美国家紧随其后。
海外市场的风险隐患正逐步凸显,企业破产与付款延迟成为两大核心痛点。在亚太市场,2024 年多数地区破产企业数量上升,澳大利亚、新加坡增幅分别达 37%、40%,日本、越南等已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仅中国香港、俄罗斯等少数地区出现下降。欧美市场形势更为严峻,美国破产企业数量在 2023 年增长 79% 的基础上再增 6%,创 2012 年来新高,德国、法国受经济萎缩与出口下滑影响,破产数量持续攀升。付款风险层面,亚太与欧美呈现分化态势:亚太多数地区及时付款企业占比提升,印度增幅达 11.1 个百分点,但中国香港、阿联酋占比不足 30%;欧美则有 6 个国家及时付款比例下降,墨西哥、比利时分别仅为 36.4%、38.1%,企业资金链压力可见一斑。
重点市场的风险特征尤为值得关注。中国香港作为出海 “第一站”,虽及时付款占比低,但长期拖欠风险小,以中短期逾期为主;美国虽仍是最大出口市场,但消费疲软与关税不确定性加剧了合作方的财务压力,小微合作伙伴付款逾期问题突出;德国制造业受 “中国制造” 与新能源转型冲击,破产企业增长 21.9%,汽车行业付款表现下滑明显;印度尽管 GDP 增速亮眼,但破产企业增长 18%,微型企业逾期 90 天以上比例高达 23.5%;越南承接部分出口业务的同时,因高度依赖外贸面临关税挑战,2025 年上半年中资新增企业数量明显滑坡。
国内出口相关行业的运行态势同样折射出风险传导效应。电器机械、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新能源带动下增长 8%,但除汽车行业外,多数行业 DSO 持续延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周转天数分别达 117.3 天、141.1 天。付款表现上,机电设备行业逾期占比下降,付款及时性改善;汽车行业对核心供应商付款优化,但中小额交易逾期未改;金属制品行业逾期占比升至 33.5%,服装纺织行业营收利润双降,付款表现波动加剧,行业经营压力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数据成为企业穿越风险的关键抓手。邓白氏通过全球企业破产数据预警与 “付款信息交流计划™” 的应收账款记录共享,帮助企业快速掌握合作方财务状况与付款表现。对出海企业而言,唯有精准研判不同市场的风险特征,针对性优化供应链与合作方管理,依托数据工具提前预警风险,才能在全球变局中筑牢生存根基,实现从 “走出去” 到 “走得稳”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