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的临时关税协议引发全球震动。
根据协议,美国对华商品加权平均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对美关税从125%降至10%,并暂停24%的额外关税90天(至8月12日),同时取消此前91%的叠加关税。
这一调整远超市场预期,直接触发美线海运市场的剧烈波动。
5月14日起,24%关税暂停的90天缓冲期内,货物需在7月底前(美西)或7月中旬前(美东)完成中国港口离港,实际出货时间仅剩2个多月。
此次降税幅度远超2018年以来的历次调整,但美国仍保留10%的基础关税,叠加此前未取消的芬太尼20%关税,综合税率仍高于2018年水平。
1. 运价飙升:从“躺平”到“疯狂”
- GRI(综合费率上涨)连环加价:5月15日船东率先加价500-700美元,美西FAK(均一运费)升至3000-3200美元,美东加1000美元;6月1日计划再加2000-3000美元,市场预计7月运价或破万。
- “钻石级”舱位重现:美西7500美元、美东8500美元的高价舱位回归,与2021年疫情航运高峰期的场景高度相似。
2. 运力调整:停航与复航的“急转弯”
- 4月停航潮:4月9日美方宣布125%关税后,船东停航比例创历史峰值,美线运力一度缩减40%。
- 5月运力回调:协议落地后,船东迅速取消空班计划、重启停航航线,预计月底前运力恢复至常态的70%-80%。
3. 货主分化:FOB与电商的“速度竞赛”
- 电商快速响应:因自主承担关税与物流成本,电商企业迅速抢订舱位,推动美西直航班次恢复70%-80%。
- 传统FOB客户滞后:需协调仓库库容、垫付税金及消化30%关税成本,决策周期延长。
1. 窗口期红利
- 成本优化:以智能手机为例,单台关税成本从150美元降至12美元,毛利率提升6.8个百分点,刺激订单回流。
- 供应链重构:部分企业将关税节省资金投入技术升级(如半导体封装)或市场扩张(如安踏美国降价15%)。
2. 政策不确定性
- 90天后风险:若双方未就知识产权等结构性议题达成共识,24%关税可能重启,美国对华综合税率或反弹至50%以上。
- 非关税壁垒暗雷:半导体出口管制、华为制裁等科技战措施未取消,产业链“脱钩”压力仍在。
3. 市场接受度与透支风险
- 加价天花板:当前运价涨幅依赖货主对关税减免的预期,若6月后出货需求因透支回落,运价或高位震荡。
- 历史教训:2019年特朗普政府多次通过关税政策人为制造“小旺季”,但透支效应导致后续需求断崖。
企业应利用过渡期豁免清关在途货物,优先处理高利润品类。 加速产能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分散政策风险。
中国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通过降准、消费补贴等措施稳定内需。
美国变量于中期选举前特朗普可能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谈判成果或成政治筹码。
全球供应链重构——区域化2.0趋势:特斯拉电池厂迁至中国、苹果供应链回归计划搁浅,显示全球化向“近岸外包”转型。
此次协议虽为中美经贸按下“暂停键”,但双方结构性矛盾未解,90天后的二次博弈或将更复杂。
企业需在短期红利与长期风险间精准平衡,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考验才刚刚开始。
正如摩根士丹利所言:“当商品流动受阻时,技术主导权才是终极战场。”